首先,需要選擇合適的細胞株並在適當的培養基中進行培養。常用的細胞株像是幹細胞。當細胞融合度達到約70-80%時,需更換成不含外泌體的血清培養基(通常是通過超速離心去除外泌體的FBS)。在無外泌體的培養基中繼續培養細胞24-48小時,然後收集培養基,並放在冰上或4°C的環境中保存。
接下來,進行外泌體的分離。去除細胞碎片後,上清液轉移到超速離心管中,最後保留沉澱的外泌體。這還不是最後,為了確保加入保養品不會被稀釋掉,因此一定會做的就是「純化」,純化後的外泌體,可短期存放在4°C或長期保存於-80°C。
不過,到這還要繼續觀察,為了確認分離出的囊泡確實是外泌體,要進行多種表徵去確認。可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(TEM)觀察外泌體的形態和大小,使用奈米粒度分析(NTA)技術測定外泌體的粒徑分佈和濃度,或通過Western blot檢測外泌體標誌蛋白,如CD63、CD81和TSG101等。
在整個過程中,需要保持無菌操作,避免污染。在離心步驟中,需確保樣品平衡以避免損壞離心機。外泌體的分離和表徵技術可能在不同的實驗室會有所不同,因此可以根據具體需求進行調整。通過以上繁複的過程,可以成功地培養和分離外泌體。